金屬表面磷化處理質量的影響因素
(1)底材的影響
磷化處理質量與金屬材質關系很大,材料組成與結構不同,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磷化處理過程,所得磷化膜的晶體結構和耐腐蝕性也不一樣。從材料成分來說,鋼鐵中含有各種微量元素,它們對磷化成膜起著不同的作用。如當Ni/Cr含量超過5%時,不利于磷化膜生成,尤其是Cr對磷化成膜的阻礙作用**強;金屬中的P、S也影響金屬的溶解反應;Mn則使之易于磷化。從材料微觀組織結構來說,鋼鐵在熱處理退火和重結晶過程中,滲碳體(Fe3C)沉積于晶粒間,如果滲碳體細而多,則形成細磷化膜;反之,金屬溶解較慢,成膜較粗糙。其中,滲碳體起著活潑陰極作用,即滲碳體越多,陰極表面積越大,越容易快速均勻成膜。對于硬化的合金鋼,由于馬氏體結構,碳在α-Fe的固溶體中過飽和,使磷化不良;退火使馬氏體轉變為鐵素體和滲碳體的平衡狀態,性能得以改進。當鐵素體和滲碳體形成薄片結構,即珠光體時,使磷化不良。因此,在研究磷化液組成、制定磷化工藝時必須考慮基體材料及其結構對磷化質量的影響。
(2)促進劑的影響
根據磷化機理,氧化劑、促進劑可提高磷化速度,改善磷化質量。常用的氧化劑、促進劑有硝酸鹽、氯酸鹽、亞硝酸鹽、過氧化物及有機氧化劑等。一般硝酸鹽用于高溫磷化,氯酸鹽用于中溫磷化,亞硝酸鹽和有機氧化劑主要用于低溫磷化,而過氧化物如H2O2等因不穩定,很少使用。
NO3--NO2-體系是目前**常用的氧化催化體系。NaNO3單獨使用時要求濃度高,溫度高,一般溫度高于75℃,結晶粗、膜疏松,所以目前很少單獨使用,常加入NO2-作促進劑。
NO2-能使金屬表面鈍化。
2Fe+NO2-+2H+→NH4++γ-Fe2O3
NO2-低溫氧化作用強,促進效果顯著,中低溫下可得到均勻致密的薄膜。但其用量至關重要,一般為磷化工作液的0. 02%~0. 03%。用量不足,磷化速度減慢;用量過多,磷化渣量增多,加劇磷化藥品的消耗,增加設備清理維護的工作量。
由于亞硝酸鈉在酸性溶液中容易分解,只要30min不補充,即使沒有工件通過,亞硝酸鹽也會分解使其含量減半。因此磷化處理時,亞硝酸鈉常作為第二組分單獨添加,給生產帶來不便;分解產生的酸性氣體使磷化工件在停車時容易產生銹蝕;靜置情況下NO在溶液中積累,與Fe2+形成[Fe(NO)]2+配合物,使槽液老化。N03--NO2-催化形成的磷化膜相對較厚,主要用于溶劑性涂料和水性浸漬涂料。
氯酸鈉在55~75℃具有很強的氧化作用,該促進劑穩定性好,可使用濃度范圍寬,形成的磷化膜結晶細致,硬度高,完全克服了NO3--NO2-催化體系的缺點,是中溫磷化的良好促進劑。但其還原產物Cl-在溶液中積累,成膜時可能被結晶物質夾帶留在沉積膜中,如以[FeCl3(PO4)]3-的配合物形式共結晶而殘留于膜中,如果水洗不徹底,使涂膜耐蝕性變差;ClO3-催化產生的浮渣很細,易在磷化膜表面形成浮灰。因此在實際使用時,常采用NO2--ClO3-復合促進劑,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,同時ClO3-還能分解[Fe(NO)]2+配合物。